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泉州社会科学网 > 社科普及 > 科普基地
泉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:屈斗宫古窑址
来源:泉州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:2014-10-27 10:44

“屈斗宫德化窑遗址”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包括浔中、龙浔、三班、盖德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, “十一五”、 “十二五”期间被列入国家文化事业工程项目——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;屈斗宫古窑址,是其中一处分布点,位于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,因窑址附近昔有屈斗宫小庙而得名。

屈斗宫窑,1976年由省、地、县、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发掘,该窑炉依山坡而建,窑基长57.1米,宽1.4-2.95米,共17间窑室,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,窑体宽大,火腔狭小,呈半圆形,火腔与窑床交界外,保留有五个通火孔;窑室一般呈长方形,两边都留有火路沟,窑室与窑室之间保留有隔墙(挡火墙)。隔墙底下有通火孔,窑室底部倾斜,上铺石英细砂,砂上放置匣钵垫或托座,根据窑基出土的观状和结构分析,它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——“鸡笼窑”。

窑址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。其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,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,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的特点。

出土的文物有生产工具:印模、制坯转盘、敲匣钵的铁刀、匣钵垫、各类匣钵等;有日用器物:碗、盘、碟、壶、罐、瓶、洗、盅、盒、高足杯等10余种。

其中的高足杯、直道纹洗、折腰弦纹洗、墩子式碗、粉盒和军持等为元代制品,尤其直道纹洗底部刻画长袍、缨冠、无胡须像为蒙古人特征,三足垫饼阴印元朝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。

瓷器中的粉盒、执壶、盖壶、军持、小口瓶、莲瓣碗、墩子式碗、高足杯、飞凤碗和弦纹洗等类,经考古发掘证实,是宋元时期德化的外销瓷,在日本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等国,出土甚多;有的粉盒盖上印有“长寿新船”四字,颇有祈求海运外销繁荣昌盛的意味。在东非海岸基尔瓦遗址出土的白釉莲瓣碗,与屈斗宫同类产品毫无二致,无疑是德化瓷器输入非洲的证据。

屈斗宫古窑址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、瓷业生产规模、窑炉结构、烧制工艺、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,同时为研究“海上丝绸之路”、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,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光辉历史的见证。

【责任编辑:陈莹莹】